【www.xlyty.com--生肖狗】

朱德元帅(1886~1976),一生中用了好几个名字。他出生后,为了好抚养,母亲给他起乳名为狗儿。4岁时,父亲给他起的小名是朱代珍。1895年,他的私塾老师按照朱家的家谱,把朱代珍改为朱玉阶。1909年初春,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。当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只招收云南人,不招外省人。朱玉阶来到报名处,查阅了登记簿,发现蒙自县无人报考。于是,求学心切的他就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,改名朱德报上了名,并通过考试被录取。从那以后,朱德就成了朱玉阶的常用名,而玉阶就变成了朱德的字。美国作家埃德加·斯诺在《西行漫记》中写道:“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,‘朱德’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。”朱德后来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,不仅建立了不朽的功勋,而且也以其“红色品德”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。

  彭德怀元帅(1898~1974),原名彭得华。1922年,彭得华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。考取后,彭得华告诉大家,自己改名叫彭德怀了,并对妻子说:“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吗?‘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’,我不想升官发财,置田买地,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、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,所以我改名为彭德怀。以后你就叫我‘德怀’好了。”

  刘伯承元帅(1892~1986),原名刘明昭。此名是其父按《荀子·劝学》篇中的章句“是故无冥冥之志者,无昭昭之明”中的“昭昭之明”的意思给起的。刘氏家族的谱序是“国正文明泰,天朝永治安……”“明昭”正符合“明”字辈的起名要求。后来,其父又为他起字“伯承”,伯,即长子之意;“伯承”,有子承父业之意。

  贺龙元帅(1896~1969),原名贺文常。11岁时,父母为他取名“振家”,希望他能振兴家业。18岁时,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,又取名“云卿”。后来,父辈们认为“文常”、“云卿”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希望,议论重新起个响亮而有深意的名字。身为教书先生的叔父贺士奎说:“云卿、文常(长),取其中云长二字演绎下去,云中之长者,当然是龙。龙能大能小,能升能降,大则吞云吐雾,小则隐介藏形,升者飞跃宇宙之间,降者潜伏波涛之内。龙能乘时变化,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。我看就以‘龙’字为主,再加一个字,理想名字成矣。”但加什么字呢?大家始终没议出个结果。在一旁的贺文常说:“我看就用一个‘龙’字吧,又好说,又好记,就叫‘贺龙’吧!”

  陈毅元帅(1901~1972),原名陈世俊。此名是其5岁那年开蒙入学时,父亲陈昌礼给取的,并取号“仲弘”,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。陈世俊在成都德胜乡读高小时十分敬佩北宋文学家苏洵(号老泉),曾说自己“最喜爱读苏老泉的文章”。又因苏洵字明允,故陈毅曾将“明允”倒过来,一度改名陈允明。后来,当他读到《论语》中的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这句话时,感触很深,心想,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“三座大山”,同恶势力斗,任重而道远,光有“弘”(刚强)不够,还需有“毅”(毅力),坚持始终,于是就改名为陈毅,将号“仲弘”与名“毅”有机结合在一起。在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,便是陈毅这个名字。

  罗荣桓元帅(1902~1963),原名罗慎镇。此名是罗荣桓出生后,其父罗国理按照族谱的字辈给他起的,同时还起字“雅怀”,号“宗人”。因为按当时习惯,发蒙之后,称号不称名、字,故大家都称他“罗宗人”。1914年,村里办了一所小学后,罗宗人从私塾转学到高小一年级读书。校长罗炳文觉得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,罗国理便请校长另给起个名字。罗炳文略作沉吟后,取出一张纸,写了“荣桓”二字,并解释说:“《诗经》云:‘桓桓于征。’‘桓桓’者,威武也;‘征’者,征伐也。我看令郎年纪虽小,但长得十分魁梧,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。令郎将来讲习武事,建功军旅也未可知。”从那以后,罗慎镇就改名为罗荣桓了。

  徐向前元帅(1901~1990),原名徐象谦。因“谦”为《易经》中六十四卦之一,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的卦,所以其父就给起了徐象谦这个名字。大革命失败后,革命队伍里出现了三种人:有些人变节投降了;有些人动摇退却脱离革命队伍开小差跑掉了;有些人掩埋好战友的尸体,迎着风浪,继续向前进。徐象谦把这三种人作了认真比较,觉得第一种人可耻,第二种人可悲,第三种人可敬。因此,他下定决心,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,于是便将“象谦”改为“向前”。

  叶剑英元帅(1897~1986),原名叶宜伟。1917年夏,叶宜伟和几个同学冒着酷暑,长途跋涉来到昆明,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。他踌躇满志,决心在学校习文练武,做革命的“前驱”。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,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“宜伟”改为“剑英”,立志做“民之利剑”,为国为民,英勇奋战。

  徐海东大将(1900~1970),原名徐元清。出生在一个六代窑工的家庭。他当过窑工,打过短工,后来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了北伐军。当他听说家乡黄安、麻城地区有了共产党,就决心回家乡闹革命。黄麻起义失败后,他的家被抄,房子被烧,20多位亲人惨遭杀害。但他毫不气馁,把这血海深仇牢记心里,毅然将自己北伐时的名字徐少奎改为徐海动,意思是要决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把反动统治搞个天翻地覆。后来人们把“海动”听成了“海东”,他就顺其自然地改名为徐海东。

  谭政大将(1907~1988),原名谭世名。1927年春,他来到汉口,在妻兄陈赓的帮助下参加了革命,并改名为谭政。

  王树声大将(1905~1974),原名王宏信。21岁时,王宏信担任乘马岗小学校长后,改名王树声。他革命从自家做起,把家里的田地、财产分给了穷苦农民,使小地主之家成了“贫下中农”。接下来,他又革亲戚的命。他的亲戚大多为富户,他循循善诱,做思想工作,让亲戚减租减息,退田退佃,并动员自家兄弟姐妹13人及亲戚50多人参加了革命。

  许光达大将(1908~1969),原名许德华。1929年,时任红六军参谋长的许德华率部到达江苏无锡后,改名许光达,其含意是“只要不懈地奋斗,必达光明的彼岸”。

  王平上将(1907~1998),原名王惟允。1930年参加红军后,因连长是广东人,点名呼王惟允为“王翁翁”,故其改名王明。因党内有错误的王明路线,他就想改名字,有人建议其改为王平。1936年12月,中央军委将红八十一师扩充为红二十七军。毛泽东召见他和贺晋年时,他向毛泽东说了改名的事。毛泽东听后,写下了任命书:“任命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,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。毛泽东。”从那以后,此王明就变成了王平。

  王建安上将(1908~1980),原名王见安。1924年,王见安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,决心从军习武。临行前,他朝地主王少三的宅院投了一把火。随后,在夜色的掩护下,他踏上了寻求光明的征途。到武汉后,王见安看见一个“新兵训练处”的牌子,喜出望外,就急着要去报名。可转念一想,他又犯起愁来,自己是烧了地主的宅院逃出来的,万一地主追到这里那可就糟了。于是,他决定改个名字,可他的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,好一阵搜肠刮肚,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名字来。末了,他一拍胸脯,自言自语道:“大丈夫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。我当兵就是为了打地主老财的,要改,就改个同音字,叫建安——建立一个太平安乐的新世界!”

  甘泗淇上将(1904~1964),原名姜凤威,别名姜炳坤。他是1927年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改名为甘泗淇的。

  吕正操上将(1905~  ),原名吕正言。此名是他上学时老师给起的。他回家一琢磨,这“言”字,与军事打仗没啥关系,于是自己想出了操练的“操”字,改成“正操”。正是为了这个目的,吕正操17岁那年参加了东北军,1937年率部脱离溃退的国民党军,在冀中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,使日军闻风丧胆。

  朱良才上将(1900~1989),原名朱绍时。他是因一次遇险而改名的。1927年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,时为当地农会主要领导骨干的朱绍时被逮捕入狱。敌军政治部宣传科长赵薪传专门提审了他。朱绍时以为自己这次很难逃过魔爪,但几天过去了,没有任何情况。正在纳闷之际,监狱看守朱良成突然小声告诉他:“审问你的那个军官叫赵薪传,是地下党员。他审问你,是为了考验你。以后不管谁审问你,你都要一口咬定你不是朱绍时。”朱绍时欣喜地问:“那我叫什么呢?”朱良成说:“你就说是我的亲戚,我也好给你作证。”朱绍时说:“那好办,你叫朱良成,我就叫朱良才吧!”朱良成说:“好!良才,国之良才,蛮好的。”果然,朱绍时顺利躲过了这次劫难。从那以后,朱良才的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。

  刘亚楼上将(1910~1965),原名刘兴昌。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即去世了,由亲戚刘德香收养并改名刘振东。刘亚楼是他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自己改的名字,取“更上一层楼”之意。

  许世友上将(1906~1985),原名许仕友。参加红军后,他发现“仕”字是当官的意思,于是就把“仕”改为“士”。1935年6月,当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,毛泽东对他说:“一个红军战士嘛,要看得远一些,‘士’改成世界的‘世’好不好?这个字一改,你就成了世界之友了!我们红军战士,不但要想到全中国,还要放眼世界哟!”

  苏振华上将(1912~1979),原名苏七生。1930年6月,他在参加红军时改名为苏振华。

  李涛上将(1905~1970),原名李湘舲。1936年春,红军东征山西时,李涛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。同年冬天,他被派往西安杨虎城部做统战工作。行前,周恩来向他交代了工作任务,并要他将名字改为李涛—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名字都被国民党收录在档案中,改名是为了进行掩护。

  李志民上将(1906~1987),原名李凤瑞,又名李明阶,早年曾化名李轩参加农会工作。1928年12月,县委决定抽调他到红五军第二纵队去当中队党代表,县委委员刘大荣对他说:“你在东乡一带活动很长时间,大家都熟悉你的名字,今后到红五军工作,为了保密,最好再改个名,你看改个什么名字好?”李凤瑞说:“既然我立志为人民谋福利,投身革命事业,就改名为志民——立志终身为人民吧。”就这样,李志民这个名字从此伴随他一生。

  李聚奎上将(1904~1995),原名李新喜。22岁那年,他与同村的三名伙伴被纪律严明的北伐军所吸引,瞒着家人要去投奔北伐军。这天天未亮,四人就上路了。走着走着,同伴李仲春突然打破寂静,说:“我们走了,家里会出来找的。我想,我们不能报真名。”李仲春抬头望着远处天空尚在闪亮的星星,对李新喜说,“奎星是二十八星宿当中的一颗明星,你就叫李聚奎吧!天上星星聚在一起才亮,人聚多了才有力量。”李新喜马上表示同意说:“反正临时用,就叫这个名吧!”没想到这一改,竟沿用了一生。

  杨勇上将(1913~1983),原名杨世峻。1930年,杨世峻参加红军后,想到当初在里仁学校上学时,校长陈世乔曾讲过:“忠诚、勇敢、刚强不屈,这才是一个好男儿的阳刚之气。‘勇’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,下面是一个‘男’字,上面好像一顶‘帽子’,男儿戴上军帽,当然是士兵,这‘勇’字是形容士兵的。”为了激励自己当一个好士兵,于是他就改名为杨勇。

  宋时轮上将(1907~1991),原名宋方友。读高小期间,他改名为宋际尧。1926年,宋际尧投考黄埔军校,开始军旅生涯。为了表达革命的决心,赶上时代发展的车轮,他改名为宋时轮。宋时轮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,从此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。

  张爱萍上将(1910~2003),原名张端绪。1929年,他离开家乡去上海找党。为了坚定走的决心,他索性为自己改个名字。具有诗人气质的他首先想到了“萍”字,萍一为浮萍,漂泊不定;一为青萍,即宝剑,斩杀不平。由此改名“爱萍”。后来,故事片《龙泉剑》摄制组采访张爱萍时,他说:“人们喜爱剑,尤其是军人,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。我取名‘爱萍’,其含义一直未给别人说,有许多同志不理解,以为‘萍’字只适合女同志。有一次贵州有位老书法家在为我挥笔时,说我很爱剑,道出了这个‘萍’字取自‘青萍’剑。说实在的,当年取名‘爱萍’,正是这个意思。爱萍即爱剑。”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xlyty.com/shiershengxiao/37659/